最近,有热心网友为汇总出了龙口本地所有的特色美食,拿来与大家分享!
虾酱片片
虾酱片片,地道胶东美食,好这口的特爱它了,片片就是饼子。虾酱加入鸡蛋、葱花翻炒出锅,那叫一个鲜。片片则是用新下的玉米面做成饼子状,贴在大锅上。
炒肉拉皮
炒肉拉皮不同于东北的大拉皮,同样是用绿豆粉做成的拉皮铺于碗底,将炒好的黄瓜丝、里脊丝覆于其上,最后以辣椒油、醋、麻汁等调料搅拌即成。老黄县的炒肉拉皮尤以北马“黄瓜”家做的地道。传说“四黄瓜”在切黄瓜的墩上,铺一层纱布,上面放黄瓜,切出的黄瓜丝细匀且不相连,下面的纱布却丝毫没有刀痕。
猪蹄冻
这个也是过年的必备吃食,过年打冻是每家每户的重要工程。走亲戚的时候,几乎每家的桌子上都有一盘乌亮剔透的冻。做的好的就会非常自豪的说,来,尝尝俺家的冻。 老黄县打冻材料丰富,要有猪蹄,公鸡,排骨之类。放在大锅里炖一下午,各种肉类里的胶质全部化入汤中。打出的冻乌黑剔透,又亮又结实。
花椒酱
花椒酱用的是鲜花椒、五花肉、面酱、黄瓜。吃法:就着花椒酱吃馒头,用花椒酱拌过水面,嘴馋的话当零食吃也行啊。虽然平时讨厌花椒,但这个麻麻的香香的,真的是美味。
瓤儿饼
瓤儿饼是龙口本地土话叫法,实际就是千层饼或手抓饼,虽然这名字不洋气,但是我也这么叫。烫面加油烙成,多层。谚云“瓤儿饼炒鸡蛋,先生吃学生看”。据说绝招是半烫面半冷水面,突出揉面功夫,出锅后用刀切开,白气散处现出层来,分外诱人。不过我更喜欢喝着土城羊汤吃着瓤儿饼。
鲅鱼饺子
俗话说舒服不过躺着,好吃不过饺子。黄县人称饺子为“餶儿”,而馉儿尤其以鲅鱼馅儿最为鲜美。鲅鱼去掉皮,两面片下肉来,和着些许肥肉剁成肉糜,加入葱姜韭菜调馅。鲅鱼水饺要包的扁扁的,吃起来很滑,很鲜。想象一下半个手掌大的鱼饺子,吃着能有多满足!
咸蟹子
咸蟹子是用我们当地的海蟹制作的,当地的海蟹尤以铁脚蟹为最佳。活蟹子放到浓盐水里“呛死”并腌一宿,第2天就能吃,吃生的,是黄县渔民最好的酒肴。“生吃蟹子活吃虾”其实是从这儿来的。不过我还是喜欢吃原味清蒸的,鲜的都找不到北了
油粉
油粉有多种营养,本身就是酸的,虽然味道独特并非人人喜爱,确是龙口小吃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流产百年的风味美食。具体是怎么做的我也不知道,只知道里面有花生、黄豆等。记得第一次吃的时候我还以为这个饭坏了,差点还吐了,不过现在少能吃到口味正宗的油粉了。
黄县肉盒
黄县肉盒是山东龙口著名的民间小吃,相传已有三百年历史,其馅料鲜嫩,汤汁丰厚,食之令人回味不绝。葱姜末,和海米,加入肉馅,再像包饺子一样,包成菊花顶的小包子形状,小火慢慢煎至全熟。包的面团也不是平常的,食用猪油调的面团,让肉盒更酥。
炒面
炒面,黄县人叫它“qiao,三声”,以区别别的地方的油炒面。黄县的炒面是用来喝的。新下来的麦子炒熟了粉碎,用自家的压水井汲上的凉水加上糖冲了喝。又甜又香又解渴防暑。qiao 是哪个字呢?是糗(音qiu)。
羊盆
羊盆,简单的说就是煮好的火锅杂烩。在高汤里加入粉丝、菠菜、白菜、羊肉片等,待煮好后盛入盆中。羊盆要趁热吃,吃时蘸着特有的麻汁酱、腐乳、韭花酱、辣椒油,就着饼,那怎是一个美字了得!羊盆吃起来就是一种享受,特别是大冬天一家人围着一大盆羊盆,啊,好温馨呦!
北马杠头火烧
最有名的当属杠子头火烧。其特点是面硬,徒手操作大是不易,须用一根擀面杖似的杠子,一端固定在墙上,利用杠杆原理将身体的重量加倍来揉面。有的甚至被千里迢迢捎到新加坡、韩国和日本,异国他乡的黄县游子吃着地道的北马火烧,大概可以聊慰思乡之情吧。
排骨包子
排骨包子在家乡龙口市属于主食,家家都会做。排骨包子是用猪肋骨斩成小块加白菜、芸豆等蔬菜和在一起包的,尤其是用大锅蒸出来,个大,比其他地区的包子都要大,大约有一个手掌的大小。皮薄,味道非常好,人人爱吃。我最爱吃的就是大白菜或者是芸豆的包子。。。。完了,又馋奶奶包的包子了
酱油菜
老一辈人生活条件艰苦,就发明了酱油菜做下饭菜,但因其味道独特,原料简单易做,所以现在在我们那几乎每家每年冬天都会做。是陪伴很多家庭一个冬天的就头。弄一大盆,吃好长时间,内容也很丰富,有白菜、香菜、花生、黄豆、萝卜等。后来不作酱油了,专为制作酱油菜,当咸菜吃,具有特出的风味。
肴
肴,肉也。——《广雅》 肴,可啖之肉也。——《说文解字》 古人之解释可谓之精辟,言简意赅,可是以上仅仅将“肴”解释为可吃的肉,相信绝大多数的龙口人都不会同意。因为肴包含的内容实在是太广:入口即化的猪头肉,不塞牙缝的护心脂,软中带脆的猪肺、肥而不腻的大肠…………
黄县肴历史悠久,史记黄县肴选用新鲜猪下货、优质山泉水,佐以三十多味名贵调料炖制而成。采用陈年循环老汤精心炖至,绝不添加任何色素、防腐剂,肉质软烂、色泽鲜亮、久食不腻。肴的吃法有很多种,但最好吃的是刚出锅的热乎乎的肴,尤其是猪头肉,入口即化,肥而不腻,怎一个香字了得。真服了黄县先人,能把头蹄下水在老汤里煮出这样的美味,蘸了蒜泥直接吃也行,凉拌黄瓜、菠菜(加粉丝)、白菜心(加粉丝)也行,要是蹄、肚、大肠还能炒青椒,“佛手肚”,系用熟肚切成方条,再切缝夹馅,蒸成扣碗,系先曾祖最爱的一道菜。
烩火烧
可调多种口味,以海鲜风味为例。
步骤:
1.火烧改刀成棋子块。最好是杠头火烧。若找不到杠子头火烧得加一步:火烧块沾鸡蛋液在油里过一下防止烩出的火烧“弄”。俺曾在个三星的店里自备北马火烧让厨房给烩,大厨照此走了一遍油却是蛇足,正宗的北马火烧是不会“弄”的。
2.下海杂拌汤的各种海味,包括海米、虾肉、扇贝丁、海蛎子肉、海兔都能用,若用乌鱼或鱿鱼随便改一下刀,配菜黄瓜、胡萝卜改刀为片,黑木耳发好洗净。
3.起油锅,蒜片和米醋炝锅,加胡萝卜和木耳稍翻炒,添汤烧开,下备好的海鲜和黄瓜焯熟,用漏勺把所有的固形物都捞出。
4.文火把汤再烧开,撇去浮沫,找口,加胡椒粉,勾薄芡(比吃面的卤薄),加火烧稍煮一会儿入味,淋明油出锅即可。
若吃猪肉风味的可用肴,炝锅改用葱姜米和酱油,不用捞肉来勾芡因为肴不怕火大了“老”,这样可比老北京名吃“卤煮火烧”。不过话又说回来了,卤煮火烧是80多年前山东传过去的,没准就是北马人干的呢。
糖瓜叠糖
前一阵儿报纸上有一篇怀旧文章提到,是用祭灶的糖瓜重新融化,加炒面做成。另外还提到旧时年根下有芝麻糖会,四乡的糖瓜做坊咸与赛会,极尽各种奇技淫巧,所制糖瓜大者粗如儿臂,可饱一壮汉。
面鱼儿
相比于油条的“单薄”,我更喜欢家乡面鱼儿的“实惠“。一口咬下去不似油条的“空”,而是“满口”,有“内容”,因为接触油的比例减少,所以油腻感也相对小一些。
先打酵子:过去用老面,现在只能用酵母了。即用较多的温水加入半袋酵母,加入较少的面(差不多像打浆糊的稠度),盖上盖子,大约1-2小时,依发起来了为准。(但发的太大了,面鱼吃起来不筋道,反倒吃油太多,不利健康)。备有少量苏打水,具体放多少苏打自己慢慢实践吧。将苏打水加入到酵子里,和匀后,开始加入面粉。基本和成和炸油条的面差不多。即面从盆里抻起来不易断裂为准,放在一边醒上10-20分钟左右。就可以炸了。
龙口粉丝
主要用于吃火锅、凉拌菜和做点心,旧时算高档食品,普通百姓吃粉条,原料是地瓜的,比粉丝粗,还有一种扁的,叫宽粉。现在的粉丝纯用绿豆的不多了,原料混豌豆还算好的,次的用地瓜粉,用玉米淀粉的最次。
龙口粉丝丝条细匀,洁白透亮,富有韧性,口感滑爽,久煮不糊,营养丰富,食用方便,是家庭及饮食热烹、冷拌之佳品。
盒粉
粉浆加适量明矾和食盐,直接倒在开水里煮沸,注入一木盒模子里冷却,盖上清水浸湿的白布,切成方块沿街叫卖,吃法是切成拇指大小的块,加菲菜末、虾皮,用食醋和芥茉凉拌--加热就化了。谚云“醋酸芥茉辣,虾米一大把”,就指吃拌盒粉。夏季老黄县县城的大多饭店都可点这一道菜,沿街叫卖的也不少。
与盒粉相似的另一种吃法
叫“he men gu dou”
“蝌蚪”的意思
用大孔漏勺漏粉,手上加巧劲,粉浆不连续地漏下,以大水滴状落入沸水,保持形状在水中烫熟,像一群上下翻滚小蝌蚪,冷水中过一下,带着红的辣椒、绿的韭菜和黄的芥茉调好了卖,芝麻油和芥茉的香气远溢。
海锥儿,海菠萝,辣肉
海锥儿。用钥匙的圆孔掰去尾部,用嘴一吸肉就到口了,虽小却鲜美无比。
海菠萝。种类较多,用针或牙签挑来吃,大都比海锥儿的肉多。有些种类的海菠萝腹足上的厣是石灰质的,吃完了海菠萝肉孩子们往往爱把它贴在脸上扮痣。近几年新出了一种浅黄褐色外形像海螺的,名“海瓜子”,熟了后肉在壳外露一点儿,大都不用挑,用手能拉出肉来。
辣肉。个头较大,味有一点儿古怪的辣,挑着吃时一般不容易把肉都拉出来。
蛏。因外形像人的指甲,又称“海指甲”,与前面的几种不同,它是双壳纲的,在沙里生活,赶小海是捡不着的,过去要初一十五逢天文大潮,如果风向合适,潮水退得远,海边人称“大靠”时才能挖到,煮熟了扎成一把一把的卖,不如海锥儿和海菠萝常见。这几种小吃现时也有,串乡卖的却少,价钱也贵多了,县城中医院西有一个摊,常年卖。
石良金家拉面
石良是黄县旧治之所,其乡淳朴好客,饷宴往往要吃一下午,客人进门先打鸡蛋水,也就是荷包蛋,午饭时先上面条--这是宴席的开始--然后上菜哈酒,延续到晚饭时分上饺子才结束。小型的家宴面条可以擀,若是娶亲、上梁就要拉面了,老黄县人称之“摔面”,高明的拉面师傅手下面条不仅可粗可细,还能圆能扁。拉面并非人人能为,一个村里大都有若干名技术娴熟的拉面师傅,邻居家有客时好去帮忙,开放后就有头脑活络的在城里开店,所以黄城的拉面馆多以“金家”、“老金”、“大金”为名,以示是石良拉面最有名气的大金家或小金家正宗师傅掌厨,风靡全国的兰州牛肉拉面在黄县反无市场。最正宗的石良拉面在302国道黄城集村旁,县城里则以绛水河畔一中路口西的那家“老金”最为有名,其店殊不雅洁,也往往有食客跑好几里地去吃。
北山淡水鱼
黄县人传统上不大吃淡水鱼,嫌其“土腥气”,“战山河”的年代很修了几个大水库,便有了青草鲢鳙,便开始想法子吃它。北山淡水鱼系用8,9斤甚至10数斤的大鱼,秘加数味香料和中药煨制,很香稍嫌腻。现在店子迁到了县城,不知现在做还是不做。屺姆岛鲈鱼与北山淡水鱼有同工之妙,是大条鲈鱼炖的,却须跑到岛上去吃,从县城过去有6,70里地。
巧饽饽
农历七月七,用和了油和糖的发面,在小小的模子里“磕”出小面饼,烙熟,串成串,最底下是双鱼形状的巧饽饽或花红果儿,挂在脖子上,掳一个吃一个。吃不完的,挂在门框上风干了,正月初一油炸了吃,谓能“碰巧儿”,比如,你赶某个航班迟到了10分钟,碰巧儿那个航班也晚起飞15分钟云。
憋辣菜
把球茎甘蓝(就是黄县人所称的“疙瘩”)用特制的擦子打成细丝,混一点萝卜丝放到密封的容器里“发”几天就得,吃时挑一点儿加醋和香油,特别“冲”。事实上在“发”过程中是球茎甘蓝的活细胞启动“愈伤作用”产生了芥茉油。早年的黄县民俗年初一拜年要“哈”酒的,小辣菜和黄豆芽几乎是家家都备的标准菜。
春燕
农历三月三时,用极硬的发面捏成各种动物人物(必有燕子和三条腿的蟾),蒸熟,上色,晾凉后再刷上清漆,维妙维肖,却是面塑工艺品,不是拿来吃的。旧时由媳妇的娘家做了送到婆家分给亲戚邻居,暗含工艺比赛的意思,所以村里常有巧手的妇女被人央了去帮忙(现在则是给多少钱做一套了),结婚第一年的媳妇必送。
椿芽
早春采下楝科植物香椿的嫩叶,择洗干净后加点细盐揉一会儿,盖起来“发”一会儿就得。在过去没有冷藏条件时,往往加很多盐,可以保存经年,颜色都发黑了,现在揉好的椿芽可放到冰柜里。椿芽可以直接吃,也可以拌黑粉、炖鱼,最经典的吃法当属剁细了,和葱菜(就是切细的大葱加酱油)一起吃爆锅面。俺不知道椿芽在其他地方普及的程度,反正直到现在给东北亲戚寄椿芽还是黄县人常做的事。下面再介绍三种椿芽的吃法。
(1)香椿鱼。将发好的椿芽扑上干面粉,直接下油锅炸酥即可。做时注意要把香椿打扑打扑,让叶片舒展开。俺曾经在黄县的一个饭店里吃过挂湿糊炸的,也是炸酥了,油而不腻,心中是暗暗叫绝,不知诀窍。
(2)香椿丸子。黄县老家的正宗做法,关键是外挂糊,椿芽的香气无损。取五花肉剁茸,与香椿末、葱花拌均,比例以咸淡口合适为宜,挤成丸子备用。糊只用鸡蛋和面粉,和匀,稠度与打米汤差不多,挂在丸子外面下油锅炸熟即可。
红咸菜
黄县“过日子”的人家都有一口大咸菜缸,每年秋加大碴盐以及做酱油时剩下的酱油麸子,腌的“疙瘩”、大萝卜和芥菜樱子,顶全家人大半年的“就头”。多数人家吃咸菜捞出来洗洗切切加点香油味精葱丝拌拌,也有切好了加花生油放“得禄碗”里(吃惊么,据考证那种碗就是这么叫的,此是题外话)熥熟了吃的,据说用“得禄碗”熥的,其味自好。说几种特殊吃法。
红咸菜:此法较普遍。春景天里,勤快的主妇往往把多余的除年咸疙瘩捞出来,反正两面切花刀(像南方的拉花萝卜)或擦成粗丝晒干,收起来保存很长时间。吃时,将红咸菜用水泡软,切成粗条,加入花生油,葱、姜、蒜和大料瓣,用“得禄碗”熥,或者放高压锅蒸。前些年家母和外母每年都晒,一包一包地送给几个成家的子女,特别是在外地工作的女儿们。现在黄县很多饭店也提供红咸菜,称“大肉咸菜”。
盐花八大蛸
八大蛸是老黄县人对它的土称。也许因其有八条腿,老黄县人称其八腿蛸、八大蛸。八大蛸嘴巴在腹部下面,八只脚都长在嘴边。据说八大蛸如墨的胆汁可以用来写字,但一年后字迹会消失。
盐花八大蛸在老黄县有着悠久的趣吃史,过去没有精盐,人们把大粒海盐捣成小颗粒,但不是末,所以称盐花。
八大蛸是煮熟的,吃是整个吃,先用手抓起八大蛸,然后将八大蛸滚圆的大肚子,在盐花上蘸一下,张开大口咬,细嚼慢咽,皮嫩肚香,吃完第一口再蘸盐花吃第二口,正常情况下,两口就可以吃完大肚子,再蘸盐花吃八条腿。
这么好吃的东西,老黄县人怎么能独享呢,黄县人请客,或家宴或饭店,一般都少不了盐花八大蛸这道菜。
春饼
龙口人都爱吃的春饼,到底有啥特别的,小伙伴们都知道,老黄县春饼和北京烤鸭、京酱肉丝以及肯德基的鸡肉卷吃法类似,都是饼卷菜。
然而,比起其他几种,龙口人对春饼情有独钟,旧时老黄县有这么个食俗,立春这天家家户户烙春饼,吃春盘。
虽然无法考证这个食俗是如何形成的,但从史料可以看出,这个食俗蕴含着老黄县人,喜迎春季、祈盼丰收的愿望,之后一代一代老黄县人将这个食俗传递了下来,一直到清末民初,立春烙春饼,吃春盘这一食俗,突破了春日的局限春饼春盘逐渐成为,老黄县人春天的大众化食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