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资讯
一个家乡的老故事(老地方老故事)
2023-06-08 20:18  浏览:40

今天,我们一起来看一下礼查饭店和河滨大楼的故事,它们是两栋曾中国早期电影史上占据独特位置的老建筑。

一个家乡的老故事(老地方老故事)(1)

苏州河很长,苏州河的故事,需要慢慢走,细细品。在虹口区北苏州路400号,矗立着一幢远近闻名的公寓楼河滨大楼,它曾被誉为上海最早的“水景住宅”。如今,刚经历了大修的河滨大楼再现了“远东第一公寓”的风采。而在河滨大楼的不远处,则是礼查饭店(今浦江饭店),这两栋经典的老建筑,地理位置相近,但将它们更紧密地联系起来的,则是“电光影戏”。

一个家乡的老故事(老地方老故事)(2)

河滨大楼 孙中钦摄

一个家乡的老故事(老地方老故事)(3)

电影初到上海的第一站

去年十月,娄烨的《兰心大剧院》正式公映,我去看了。在这部情节迷离的戏中戏里,巩俐饰演的大明星上场,甫一下车,便入住一家豪华酒店。那个门面类似外滩的和平饭店,内景却是在隔着外白渡桥,苏州河河口的“浦江饭店”,当年的礼查饭店内。无论有意无意,娄烨把他影片的取景地放到这里,让电影跟“礼查”再一次交汇,而电影初到上海的第一站,便是礼查饭店。

一个家乡的老故事(老地方老故事)(4)

旧时的礼查饭店 资料图

礼查饭店是上海开埠后的第一家西式高级旅店,开办于1846年,最早在苏州河南面的外滩,是一栋具有巴洛克风格的房屋,1857年迁至现址,并于1907年扩建成新古典主义风格的豪华饭店。上海的现代市政设施:煤气、电灯和自来水,礼查都在第一时间引入,这里也是上海最早安装电话和提供出租车服务的地方之一。

我当然记得,若干年前,研究早期中国电影史的学者惊喜地发现,1897年5月的英文报纸《字林西报》上,刊载了上海最早电影放映的消息:一位名叫哈里·韦尔比-库克的洋人,携带着一台叫做Animatoscope——现在咱们不妨把这个要放进博物馆的老词翻成“动画镜”的新奇机器来到上海。这位哈里先生入住了礼查饭店,便先在礼查开始了收费的展映,首次放映是在5月22日晚上9时,而在此之前,《字林西报》头版上已经做了一周的预告。

一个家乡的老故事(老地方老故事)(5)

礼查饭店图纸 资料图

放映引起了轰动,亲临现场的《字林西报》记者做了报道:“(上)周六晚,在礼查饭店大厅里,上海居民第一次有机会目睹了这台神奇机器的展示”;他们发现,“照片经由高速的复现,出乎意料地骗过了人们的眼睛,以致那些在其国家的繁忙街道上的生活,火车到站,栩栩如生的汹涌大海,都以一种近乎神奇的忠实呈现给我们”“画面的精准和生动是如此显著,以至于观众一次又一次地爆发出热烈的掌声”。当晚共放映了20部短片,其中“火车到站、沙皇在巴黎的仪仗、工人离开朴茨茅斯造船厂、国王大道、布莱顿、变戏法、海水浴场和把女子变没的戏法,这些内容赢得了观众特别的注意”。当然,记者们也认为,这台机器也并非完美,“主要缺陷是存在一定程度的振动,但尽管在这方面还有改进的余地”。

一个家乡的老故事(老地方老故事)(6)

礼查饭店 杨建正 摄

在店中放映多日之后,哈里先生为吸引更多中国观众,便将地点改到了张园继续放映。而在那之后,嗅到了商机的更多欧美人纷纷带着各自的电影机械和胶片来到中国,开始了他们的赛璐珞淘金之旅。而中国最早的电影业,也在苏州河河口北侧这栋饭店里拉开了帷幕。哈里·韦尔比-库克也许不知道,在他放映十年之后,离此往北不过两三百米的地方,先后有四五家影院开张,虹口的乍浦路—北四川路—海宁路成了上海最早的影院集结地,一时间“过河看影戏”是上海人最时髦的娱乐方式。

娄烨跟苏州河有缘,在他的成名作《苏州河》(2000年)里,这条河上过往的女子,都跟片中的牡丹或美美一样,有一种让人困惑而又迷醉的感觉,这大概是娄烨心中的上海。

从老式里弄到水景住宅

上世纪70年代出生在上海的我,赶上了看到娄烨眼中那条苏州河的时间。在我们中小学的年代,苏州河有着不同于时下的声色,河里终日行驶着各色船只,木头的、水泥的、还有“突突突”的机帆船。傍晚时分,有些停泊在近岸处的木船上,船家就开始准备晚饭,船头的小炉子也飘起几缕细烟,女人们一边扇几下炉子,一边呵斥身边玩耍的小孩,一边还解开几粒衣扣给怀里的婴儿喂奶,正过桥的学生仔脸上不免有点发烫。船上的人跟岸上桥上的人对视之际,都觉着对方的生活有那么点神秘。

彼时的我们,常常在放学后经过苏州河畔,我们见过斯皮尔伯格在那一片取景拍摄《太阳帝国》,但那时的我们并不知道,身边经过的那些房子,同样跟电影有关,比如,河滨大楼。这栋1930年代中期竣工的公寓建筑,在品质、设备上确属当年“海上华屋、无与伦匹”(《时事新报》语),同时,它也是整个上世纪30年代上海建筑规模最大的公寓住宅。

一个家乡的老故事(老地方老故事)(7)

旧时的河滨大楼 资料图

河滨大楼始建于1931年,投资方为英商新沙逊洋行,公和洋行设计,新申营造厂建造,全部建筑于1935年竣工。

我们不妨稍作回顾:新沙逊洋行于1872年在上海注册创办,不久涉足本地的房地产业,到二十世纪初,新沙逊已然成为上海房地产商中的魁首。1929年9月5日,外滩南京路口的沙逊大厦(今和平饭店北楼)落成,上海这座城市首次拥有了十层以上的高楼,而设计者公和洋行也一改其之前的复古主义倾向, 为这座城市贡献了第一座装饰艺术风格(Art Deco)的建筑。这也奠定了沙逊集团和公和洋行之后的合作基础。

城市的迅速发展和城区人口大规模聚集,使得新沙逊此时的掌门人维克多·沙逊敏感地意识到,高容积率的高层住宅是房地产业的新方向,尤其当时租界的房地产捐税,是按土地大小来计算,这样房屋楼层建得越高,利润也越高。因此,不久之后,新沙逊洋行携手公和洋行打造的高层建筑不断出现,而河滨公寓的用地,正是新沙逊洋行在苏州河北岸的房产——老式里弄“宝康里”,当年新沙逊从宝顺洋行买办徐润手中低价购得的这块地。

外国电影机构在沪落脚点

进入河滨大楼门厅,我们可以看到,黄黑两色的水磨石地坪上EB字母纹样就是暗藏的英文名缩写。公寓占地面积6916平方米,钢筋混凝土框架结构,共8层(大楼电梯标识采用英制,故底楼为0层,最高标为7层),整个建筑东西长160米,最大进深19米,当时的建筑总面积达到39328平方米。

一个家乡的老故事(老地方老故事)(8)

河滨大楼门厅,注意地面上EB字样和电梯旁的小坐凳 娄承浩摄

河滨大楼的建筑外观简洁,具有美国近代公寓建筑的典型特征,而公和洋行的建筑师因地制宜地将形状像手枪似的地块上的房屋平面设计成“S”形,如此,呈飘带状展开的大楼不再是块四四方方的火柴盒,流线型的平面有利于通风采光,而且巧妙地跟业主姓名沙逊的首字母吻合。

整栋大楼底层为商店,二层为办公用房,三层以上均为公寓,层高达3.6米。户型为两间套和三间套两种,其中最大的套间面积为180平方米,房间最大至30多平方米,每层还有12间小房间供仆役居住,全大楼专设中央供暖装置,冷热水管。建筑用料考究,墙身采用大块防火石棉砖,室内地板用硬木细条拼花。底层还建有设备齐全的游泳池(长15.5米,宽9米,深2.1米),整幢大楼有出入门11处,楼梯7座,电梯9部(其中一部为货梯)。

可以想见,建成后的河滨大楼在品质、设备上确属“海上华屋、无与伦匹”,同时,它也是整个上世纪30年代上海建筑规模最大的公寓住宅。

除了那些个人住户,如果我们能去考查一下河滨公寓的机构租户的话,会发现这个清单中不少是电影史上耳熟能详的名字,入住河滨大楼最早的两家电影机构是联利影片有限公司和联合电影公司。这两家是有着密切关联的电影机构,都跟电影经营家、英籍华人罗学典(英文名LO KAN,一般译作“卢根”)有关。

我查阅了《上海电影志》,里面这样介绍卢根和他的电影公司:热心于电影事业,早年开设联利影片公司经营西片的发行业务,掌握卡尔登、光陆、上海、融光、巴黎、华德6家影院的排片权。1932年,他和中外钜商数人,发起组织联合电影公司,募股额白银300万两,计划收买上海及外埠大电影院至少40家的管理权,其他70万两自建摄影棚,自制影片。但实际经营是用了110万两重建新大光明(原来的大光明开业于1928年6月,1931年11月辍业)……(新大光明)1933年6月14日开幕……联合电影公司后又收买了国泰、卡尔登两家影院。又有融光(今国际)上海、巴黎(今淮海)、明珠、华德等几家中小影院,拥有8家影院的管理权,是30年代上海影院业最大的势力。1933年9月,因债务纠纷,被美国按察署派员接收了大光明、国泰、卡尔登。其他影院也脱离联合公司。

河滨大楼里最多的是好莱坞电影公司的中国分支。当时的好莱坞八大公司,只有派拉蒙和二十世纪福斯公司两家在上海没有入住过河滨大楼,他们的办公地点较长时间设在河对岸的光陆大楼,同样靠着这条苏州河。除了几大好莱坞公司,还有一家名为Film Board of Trade (China)的机构也设在河滨大楼,从担任主要职务的几位成员同时也是环球、联美、哥伦比亚和二十世纪福斯公司的负责人来看,这就是美国电影业协会的中国分会。

这些机构的业务在太平洋战争爆发到抗战结束之间近四年陷于停顿。抗战胜利后,欧美电影机构在上海的分公司也纷纷复业,这其中不少机构选择了战前的办公地。

无论从黄浦江还是苏州河的流向来看,虹口都位于上海的“左岸”,这个极具象征意味的空间当中有着一些特殊的褶皱,在上海的历史文脉中传递着温度。如今,不少影迷会来虹口找寻早期电影文化的遗存,徜徉在苏州河北岸,仰望着这一幢幢年届九旬甚或有着一个世纪高龄的老房子,人们不禁会想,这片沉默的石头里收藏了多少开麦拉故事啊!(汤惟杰)

,
发表评论
0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