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烟台日报-大小新闻
大小新闻客户端8月25日讯(YMG全媒体记者 衣玉林 通讯员 马双军 王思恩 于星圆)三年,新增科技型中小企业470家,高新技术企业166家,高端研发机构27个,市级以上研发平台达到261个,高新技术产业产值比重达到83.2%!
这是烟台开发区探索开放式自主创新生态建设取得的成果。其背后,开发区系统谋划并集中推动的“两区”“两廊”“六体系”即“2 2 6”科技生态体系功不可没。
“开发区坚持科技创新的核心地位,聚焦产业发展长远需求,自主创新建设不再是单个科技要素的突破,而是着眼于科技创新整体生态的打造。”开发区经发科创局副局长赵玲19日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
在赵玲的描述中,这种高端、优质创新资源的快速集聚,有了更生动的答案:科技创新没有弯道超车,必须一步步稳打稳扎,像园丁一样精心施肥、松土、浇水,为科技创新涵养良好的生态环境。在这个虚拟的生态圈中,开放包容的支持政策就像阳光,适合发展的项目载体犹如土壤,充足的资金和技术支持如同雨水和肥料,共同构建齐起一个“企业能来,来了能活得更好”生态体系。
区域创新高地和产业创新策源地,正在这种极具“虹吸效应”的科技生态体系中悄然形成。
从“1”到“10”,位于烟台开发区香港路16号的烟台台芯电子科技有限公司,仅仅用了不到三年时间。
八角湾中央创新区规划图。
“我们生产的模块其貌不扬,却是电能转换与电机驱动的核心部件。”公司副总经理徐冰口中“其貌不扬”的产品,就是绝缘栅双极型晶体管(IGBT),广泛应用于工业控制、新能源汽车、轨道交通、航空航天等领域。目前,台芯电子已形成年产50万块大功率半导体IGBT模块的产能,芯片级双面散热技术等多项技术填补国际空白、国内领先。
19日下午,在公司一间不大的会议室里,徐冰向记者展示了一张“产业集群”图:台芯电子自2018年正式推出产品以来,以先后吸引数十家上下游企业落户开发区,初步形成以台芯公司为核心的功率半导体产业集群,实现产业资源的优势互补和协调发展。
秘诀何在?“离不开开发区对高新技术企业的精心培育和产学研平台的打造。”徐冰说。
据了解,台芯电子“科研天团”中的核心成员,均参与过国家相关重点项目和重大专项的研究工作,技术能力处于国内领先和国际先进水平。公司与华北电力大学、德国开姆尼茨工业大学、烟台开发区管委共建华电(烟台)功率半导体技术研究院,成为国内唯一一个综合性可靠性研究和检测技术研究院。几年下来,研究院攻克了一个又一个技术难题,让台芯电子在业内展露头角,陆续吸引了来自北京、济南等多家上下游企业入驻开发区。
企业发展的全过程,受到开发区经发科创局的全程关注。“去年申请烟台市重点科技项目时,区经发科创局帮我们把市科技局相关领域的负责人请到了企业,面对面了解技术情况,为我们的申报提供建议,真是替企业‘着想到家’了!”徐冰感叹地说。
烟台台芯电子,仅仅是开发区278家高新技术企业的一员。目前,这些企业如漫天星火散落于开发区的各个角落,助力这里以创新为引领的产业转型之路。
让我们把目光,首先定格在八角湾中央创新区。落户在这里的烟台先进材料与绿色制造山东省实验室、华为人工智能创新中心等高能级科创平台,目前在建项目14个,建筑面积突破100万平方米,投资总额超过72亿元。其中,先进材料与绿色制造山东省实验室年内部分科研设施封顶,先期已启动先进结构材料与大型成形制造等20项课题。短短半年时间,就为区内企业解决了十几个技术难题。
放眼这片美丽的海岸线,以“两区”“两廊”为空间载体,以“六大平台体系”为核心的“2 2 6”格局,正加速科技要素与创新要素的集聚,“虹吸效应”渐显——
八角湾海洋经济创新区和八角湾中央创新区,是两个以“创新”为主题打造的板块。八角湾中央创新区布局中央商务区、科技创新区、会展文旅区三大板块,建设创新之区、人才之城、会展之滨、活力之湾。八角湾海洋经济创新区则旨在推动海洋产业创新发展,年内开工建设8万平方米的海洋科创中心,形成总部基地、创新孵化园、潮水新园区“三位一体”发展格局。
“两廊”,就是环磁山国际科研走廊和环东岛国际科教走廊。环磁山国际科研走廊已落户万华化学全球创新中心、现代汽车(中国)研发中心、张裕国家级葡萄酒研发中心三大总部基地,聚集了6个科技孵化器、50多家高新技术企业、80多个市级以上科技研发平台等创新要素。环东岛国际科教走廊将打造高端人才集聚区,已落户烟台大学科教园区、山东建筑大学烟台产学研基地等院校10余个,哈工程烟台研究(生)院建成投用,八角湾创新科技职业学院等9个项目开工建设。
六大体系平台蔚然成势,推动政产学研金服用要素精准配置。眼下,大实验室平台、关键共性技术和转化平台、企业创新平台、科技孵化平台、国际科创平台、科技服务平台六大体系逐步成形,布局了大量研发机构、高端人才、高端项目和科技载体,为开发区产业转型升级持续提供动力支持。
在这一日臻完备的布局空间中,越来越多的科技型企业、科技产品、科技平台“长”了出来:
采访当天,在山东宝雅·一汽吉林新能源汽车基地项目现场,一场由宝雅汽车技术研发人员和烟台大学机电汽车工程学院教研骨干共同参加的小型研讨会正在举行。一方想通过独有的技术打造产品绝对竞争力,一方拥有业界领先的新型轮毂电机驱动系统,双方一拍即合,决定联合开发轮毂电机在FBCC整车上的搭载应用,预计于今年10月份开展样车的生产制作。“宝雅汽车与烟台大学的合作研发充分发挥了‘产学研’联合发展的优势,加快了科技创新成果转化。”宝雅汽车研究院院长助理潘世林说。
在烟台力凯数控生产车间,十几名工人正忙着组装、调试设备。该公司自主研发的多线切割设备,突破了高转速、高精度、高速同步的技术难题,多项自主研发技术填补了国内空白,完全替代进口。其与清华大学团队合作成立烟台清科嘉机器人联合研究院,目前已发展成为省级新型研发机构,研究院以清华大学已有的实验室为载体,充分利用现有的科技创新成果进行产业化,仅有36天就造出了被广泛应用的测温机器人。
在哈工程烟台研究院,已撬动校本部各学院与烟台重点企业达成院企合作工程25项,引领船舶双燃料发动机、海参捕捞机器人等10余个项目落地转化。电子政务建模仿真、核电核岛计量测试2个国家级科创平台,深海工程装备与技术、海洋特种材料等2个工信部重点实验室及山东省智慧海洋产业技术研究院等相继落户……
根据规划,到2025年,烟台开发区将基本建成领域布局合理、功能层次明晰、创新链条全面,具有时代特征、烟台特色的科技创新平台体系,实现科技型中小企业、高新技术企业、孵化面积、高端研发机构、企业研发平台“五个翻番”,分别达到1200家、600家、60万平方米、50个、500个。
科技创新生态的打造,终归要服务于产业。以创新为驱动,一场产业升级的行动正在全区纵深展开:以万华为代表高端化工新材料产业集群加速向世界级目标迈进,新一代信息技术、汽车及新能源汽车、高端智能装备、生物医药、海洋工程装备5个产业集群全力奔向国家级,倾情培育新消费电子、汽车制造、高端化工、生物医药、机械装备、电子显示、微纳半导体等10条产业链,多产多链协同发展优势全面形成,全区发展由“开放引领”向“创新开放引领”迈进。
基础研究是科技创新的源头。瞄准世界科技前沿,下好“下手棋”,烟台开发区从顶层设计着手,用三年时间搭建起融载体、平台、人才、产品于一体的科技生态圈,积蓄起引领产业发展的科技潜能,夯实了未来发展的根基。下一个三年,尤为值得期待!
责任编辑:柳林
本文来自【烟台日报-大小新闻】,仅代表作者观点。全国党媒信息公共平台提供信息发布传播服务。
ID:jrtt
,